喲!可愛的自我,別再偽裝了!

最近有朋友問我:『為什麼會特別重視心靈成長,宗教哲學這類的事物?』

我答:『好玩啊!』

接著朋友問:『難道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嗎?』

我說:『就是為了開心咯。』

然後他說:『看你在網路上那麼活躍的和大家討論,你不是為了更偉大的目的或幫助更多的人才走上這條路的嗎?』

我說『完全沒有耶,我只是為了自己的需要而做的。』

不是嗎?誰不是為了自己而活的?

在古希臘語裡面Personal 的意思是演員所帶的“面具”,也具有偽裝的意義。發展到後來,personal 成為了英語裡personality“人格特徵”的意思。真不知是哪位傑出語言家的引用,他想必也是一位哲理大師吧?沒錯!我們的性格是我們的面具,我們的角色!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面具,都有自己堅持的戲碼。在所有戲碼當中,我們演繹得最成功,最入戲,足以騙倒所有觀眾,甚至騙得了自己一輩子的那齣戲,就是站在眾人前,或是獨自一人站在鏡子前時,泛著淚光,連唇角都悸動地說出那句:“一切都是為了你們!我只希望那個你們快樂。。”

有人說過“意圖改善他人正是小我最玩愛的把戲。” 世界上沒有多少人敢於正視自己的需要,我們都很願意把自己的“需要”演成是對他人的“付出”,然後期待回報。

但是由於有時候我們所冀望的回報是精神上的,那种满足感微妙得连自己也无法察觉。所以我們的自我更會美化地說:“我做的一切都不求回報。” 這句話說出的時候,其實我們的小我正躲在深處竊喜,感動,滿足於自我的膨脹感。而這份付出感動和滿足有時候就是我們需要的回報。

我說,每個人天生都是一流的生意人。你有看過那人告訴你,他願意犧牲自己,為了拯救大家?或另一群人告訴你“但願眾生得救度,不願自身得解脫嗎”多偉大啊!

是偉大沒錯,但也是彼人自己的需要。每一個『作為』後面都有『動機』,每一個動機後面都有『需要』,每一個需要後面都有『慾望』,每一個慾望後面都有『XX』。

 

想想看,那位跳進河裡為了救孩子而犧牲的母親。她的動機是什麼?當然是救孩子啊。她需要孩子生存。在危機中,只有兩項選擇:一是不救,然後自己一輩子被悔恨所纏繞,活得痛不欲生。二是救,即使犧牲自己,但至少不用承受那個痛苦。 在兩項選擇中,她選擇了讓自己比較不痛苦的選項。

因為孩子是她所愛的,是她所執著的,是她的意義。是“她”“她”“她”。。。見到嗎?我們做的每件事情都以自己的執著為前提。那些告訴你他做的一切是為了你好的人,必然有所索求。問問自己,當你說你願意為某人付出的時候,難道你不是有所期望嗎?當你說你愛一個人願意為他付出所有時,難道你不是冀望在他身上得到某些有形的或精神上的回饋嗎?誰敢說沒有?

想想看,那些佈道者和政治家需要的是什麼?他們說為了蒼生的福祉,為了眾生的解脫。甚至連他們自己也是這麼相信着。試試了解一下其背後的需要是什麼?可以有很多種:

為了成全『自己』的志向。

為了證明『自己』存在價值的需要。

為了透過幫助他人,『自己』心裡得到喜悅的感覺。

為了得到『自己』發願度眾生時那種偉大所帶來的自我真實感,甚至優越感。

為了『自己』得到眾人的認可,滿足自己社會性的需要。

為了『自己』得到尊敬,網羅自己的一群擁護者,滿足權力的需要。

為了完成『自己』高貴的使命。

為了解除當見到眾生痛苦時,『自己』對生命無常的恐懼。

為了貫徹『自己』生命的意義。 為了滿足『自己』精神上的某種需要。

為了實現『自己』對完美世界的憧憬。

為了取悅“神”,以便『自己』未來可以永享天國。

等等,等等。。。你敢承認嗎?

 

如果上述那些都不能達成,我們的『自我』豈不會痛苦?深刻的問一問自己,你每分每秒所做的,難道不是為了自己?每一個動作背後難道沒有期待?難道不是為了讓自己更好過嗎?其實,無論我們做任何事情,背後必然都有『自己』的需要。

如果你看懂了,那請問問自己,你的“需要”是什麼?背後潛在的慾望是什麼?

當你看懂了自己的慾望,敢於承認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那副面具就脫落了,你將變成『真實』的人。無論你本質上是君子或小人都好,至少你是真實的。真相是,每個人都是終極的自私者,每個人的行動後面都有自己需要被满足的东西。甚至連你心中的慈悲,你的愛,你的付出,也是你的回應生命的一種需要。

其實, 滿足自己的需要並不恐怖,因為你有很多“需要”是社會性的,是有益於大家的,因為“愛與和諧”也是你的需要, “分享喜悅”也是你的心理需要,對他人付出愛也是你的一種本能“需要”。只要用正確的方式來滿足自己,一切都可以是美好的,與周圍共榮的。 真正恐怖的是『偽裝』,更恐怖的是『不自覺的偽裝』。因為他會把自己的慾望當作理所當然的,他會強迫你滿足他的種種需要然後告訴你,那是為了你好!因為他入戲是那麼深,所以他沒辦法被喚醒,他並不自覺。

大部分情形下,當我們真實的認清了我們的意圖,很自然的我們就會放棄對他人和世界的期待,你不再會覺得誰虧欠了你,你會願意承擔自己的慾望所帶來的一切結果,而不會給世界帶來負擔。因此,當人們有足夠的勇氣,誠實的看清面具後面的自己時。真正的『真』、『善』、『美』才會湧現。”自私”無害,”偽裝成不自私”則禍害無窮。一個真正懂得自愛的人,才會懂得他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才有能力去愛人。一個不懂得自愛的人則只會給世界帶來麻煩。

網路上看到一位國學大師說:“道德的存在是為了維護每個人的基本利益”。再看下面的評論,罵聲不絕,每個人都認為把『道德』和『利益』並提是一種猥褻。只有極少數的人,用唯唯諾諾的語氣承認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說的就是不要傷害他人的基本利益,包括生存利益。從社會心理來看,誠實的人真的很少,連簡單的承認『道德』就是保護你我基本利益的勇氣都沒有,一聽到“自己”的行為被喻和“利益”掛鉤個個都嚇得魂飛魄散。在提倡道德的社會裡,大家都喜歡表演某種更高的無私價值。

以前讀佛陀傳,說佛陀在開悟之初,原本滿足於自身“涅”的喜悅,並沒有意圖出來度化眾生。後來據說是梵天的要求,佛陀才“可有可無”的出來隨緣說法。

後來讀老子的傳記,發現原來老子的《道德經》,也是因為他老人家慾西出函谷關時,被識才的守關官員扣住了,半脅半勸的情形下,他才動筆寫的。所以其經開章第一句才會是驚世駭俗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想想看,為何他們都沒有像後來的傳道者自己說的那麼偉大?為何他們都沒有主動想改善他人的“意圖”? 我想恐怕對他們來說,“有為法”就猶如浮在湯上的胡椒,或咖啡奶泡上的肉桂粉一般,可有可無,有固然多一分芳香,無亦不損其本質吧。清醒的人早把面具拋開,懶得來這套了,而還在夢中的人則繼續追逐那偉大的角色。

看看自然界的現象,花到了某個階段就會散發芳香,並不會是為了蝴蝶蜜蜂。 而蝴蝶蜜蜂為了自己來採蜜時,就替花朵們傳播花粉了。他們並沒有主動去為誰付出什麼,都是自顧自的。一切只是自然的和諧關係,自然的互利而已。這就是生命的奧秘之處,根本無需裝飾。

回到前面的問題,我羅羅嗦嗦的說了那麼多,究竟是為了什麼?難道不是為了透過你們滿足我的某種需要,逗自己開心嗎?如果你不經意的從這裡得到什麼收穫,那可是你的事情了!恕不負責!

–   李威霆。古晉。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