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哭了 / 極短篇
03 Sunday Jun 2012
03 Sunday Jun 2012
02 Saturday Jun 2012
【引言】拍攝和上傳這些資訊的網民有沒有想過這麼做的後果?他們有沒有發現自己手握便利的電子記錄工具…..其實就已經是個公民記者甚至是個獨家的新聞社?更重要的是,他們有沒有反省過掌握這些工具平台就等於掌握了權力,甚至武器,因此就該負有相應的道德責任?
【梁文道:大眾都在傳播】
【新世紀】今年5月某夜,北京有個喝醉的老外公然在路邊侵犯一名女子,爭鬧聲驚動了道旁商戶,於是大夥見義勇為,將他交給警方查辦。事後,報紙採訪這些好市民,其中一個店家告訴記者:「一開始我以為是夫妻吵架,於是就想出去拍熱鬧,走近一瞧才曉得是怎麼回事。」
讀到這段,我不禁頓了一頓——「拍熱鬧」?什麼叫做「拍熱鬧」?這位先生是不是想用手機拍下人家夫妻吵架的情況呢?拍了之後,他又會不會像今天許多網民那樣,順手把他拍到的片段傳到網上?我很好奇,他有沒有想過這很可能侵犯了人家的隱私,傷害了人家的尊嚴?
請別誤會,我絕對無意苛責這位先生;恰恰相反,我很佩服他的正直與勇氣,畢竟見義勇為是當今稀有的德行。更不要以為我不讚成大家隨時隨地利用手邊便利的電子工具,記錄所聞,傳播所見;恰恰相反,「人人都能做記者」是我懷抱十多年的夢想,因為再獨立再自由的媒體也難免有盲點,更別說受到政府和市場宰制的傳統傳媒了,而「公民記者」則是擴充視野突破侷限的可能。
傳統新聞媒體掌握了定義新聞的權力,它可以判斷什麼算做新聞,什麼不算;而它用以判斷的標準往往是很可疑的。比如說同樣是死人,我們總是能在國際新聞上頭看到一個美國瘋漢活活把人咬死之類的故事,卻聽不到每天甚至每一分鐘都發生在貧困世界的兒童餓死的消息。如果在一些媒體受到威權掌控的國家,官方定奪了新聞的定義和範圍,我們大概就會讀到連篇累牘的領導人動向,卻不曉得社會底層備受壓迫折磨的不公遭遇。所以,我們期待每一個人都能做記者的時代,期待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和權力去發佈他們看見的事實,讓我們知曉新聞定義之外的新聞。
忽然,這個時代就好像真的來了。非洲某國內戰中的童兵影像傳遍全球,歐洲某個商界明星的內幕交易遭到曝光,中國某個官員腕上的名表被人起底;同時,我們還看到了某城的公交售票員美得堪稱「中國最美售票員」,某個名人躺在泳池邊曬太陽的豔照,又或者是一對夫妻站在馬路邊上吵架的經過。新聞的範圍果真大了許多,只是有點大到了侵犯常人隱私的地步,大到了我們未必可以欣然接受的程度。
傳統新聞媒體發展了這麼多年,任何國家的報刊電視多少都會養成一些默契,並且依此訓練從業者,要求他們不得踰越某些界限。那些界限不一定只是政治的,而且更是倫理的。報導強姦案,多半不可刊登受害者的詳細資料和照片,以免人家的人格遭到二次傷害。前年的日本地震,也叫人瞭解到日本這個社會的道德禁忌,他們的媒體幾乎絕不刊出任何一個死者的遺體慘況,為的是對得起往生亡靈,對得起遺屬感受。新聞固然可以監督權力,但它也可以傷害平民。在滿足民眾知情權的前提底下,傳統媒體也該慢慢學懂知情權與好奇心之間的差異;民眾好奇的東西不一定是他們有權知道的事情,例如一個性侵犯受害者的身份。
然而這幾年大家卻能在網上看到不少性犯罪的細節,嚴整如日本,網絡也一度出現過福島地震死難者的照片。拍攝和上傳這些資訊的網民有沒有想過這麼做的後果?他們有沒有發現自己手握便利的電子記錄工具,擁有推特、臉書和微博等仿如媒體的大眾平台,其實就已經是個公民記者甚至是個獨家的新聞社?更重要的是,他們有沒有反省過掌握這些工具平台就等於掌握了權力,甚至武器,因此就該負有相應的道德責任?
目前看來,在這個大部分人其實都已經是個媒體機構的年代,大部分人並沒有真正意識到這一點。所以那位勇敢的北京市民聽到外頭有人尖叫吵鬧,他的第一反應就是去「拍熱鬧」。他沒有想想看人家願不願意被拍;沒有想想看這條片段要是傳了出去,這對夫妻的尷尬;沒有想想看要是他倆的親友發現了這個場面,這對夫婦日後該如何自處。又說不定這對夫婦一向安和,只不過正好大吵過這一回,卻在網絡的世界裡就此被定位在最惡劣的那一格畫面。說不定你我都可能會像這對夫妻,終有一日也成了不情願的新聞主角。
任何人都是新聞的供應者,任何人也都是新聞中的角色。這個時代才剛剛開始,要學懂其中的倫理規範和分寸拿捏,恐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
原文链接 :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2012/06/blog-post_5771.html
30 Wednesday May 2012
【引言】我读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的时候,书写作业,其中有一篇是研究“倾听”。刚开始我想,这还不容易啊,人有两耳,只要不是先天失聪,落草就能听见动静。查了资料,认真思考,才知差距多多。在“倾听”这门功课上,许多人不及格。不信,咱们来做一个试验。。。
【让我们倾听】
我读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的时候,书写作业,其中有一篇是研究“倾听”。刚开始我想,这还不容易啊,人有两耳,只要不是先天失聪,落草就能听见动静。夜半时分,人睡着了,眼睛闭着,耳轮没有开关,一有月落乌啼,人就猛然惊醒,想不倾听都做不到。再者,我做内科医生多年,每天都要无数次地听病人倾倒满腔苦水,鼓膜都起茧子了。所以,倾听对我应不是问题。
查了资料,认真思考,才知差距多多。在“倾听”这门功课上,许多人不及格。如果谈话的人没有我们的学识高,我们就会虚与委蛇地听。如果谈话的人冗长繁琐,我们就会不客气地打断叙述。如果谈话的人言不及义,我们会明显地露出厌倦的神色。如果谈话的人缺少真知灼见,我们会讽刺挖苦,令他难堪……凡此种种,我都无数次地表演过,至今一想起来,无地自容。
世上的人,天然就掌握了倾听艺术的人,可说风毛麟角。
不信,咱们来做一个试验。
你找一个好朋友,对他或她说,我现在同你讲我的心里话,你却不要认真听。你可以东张西望,你可以搔首弄姿,你也可以听音乐梳头发干一切你忽然想到的事,你也可以王顾左右而言他……总之,你什么都可以做,就是不必听我说。
当你的朋友决定配合你以后,这个游戏就可以开始了。你必要拣一件撕肝裂胆的痛事来说,越动感情越好,切不可潦草敷衍。
好了,你说吧……
我猜你说不了多长时间,最多3分钟,就会鸣金收兵。无论如何你也说不下去了。面对着一个对你的疾苦你的忧愁无动于衷的家伙,你再无兴趣敞开襟怀。不但你缄口了,而且你感到沮丧和愤怒。你觉得这个朋友愧对你的信任,太不够朋友。你决定以后和他渐疏渐远,你甚至怀疑认识这个人是不是一个错误……
你会说,不认真听别人讲话,会有这样严重的后果吗?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正是如此。有很多我们丧失的机遇,有若干阴差阳错的讯息,有不少失之交臂的朋友,甚至各奔东西的恋人,那绝缘的起因,都系我们不曾学会倾听。
好了,这个令人不愉快的游戏我们就做到这里。下面,我们来做一个令人愉快的活动。
还是你和你的朋友。这一次,是你的朋友向你诉说刻骨铭心的往事。请你身体前倾,请你目光和煦。你屏息关注着他的眼神,你随着他的情感冲浪而起伏。如果他高兴,你也报以会心的微笑。如果他悲哀,你便陪伴着垂下眼帘。如果他落泪了,你温柔地递上纸巾。如果他久久地沉默,你也和他缄口走过……
非常简单。当他说完了,游戏就结束了。你可以问问他,在你这样倾听他的过程中,他感到了什么?
我猜,你的朋友会告诉你,你给了他尊重,给了他关爱。给他的孤独以抚慰,给他的无望以曙光。给他的快乐加倍,给他的哀伤减半。你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他会记得和你一道度过的难忘时光。
这就是倾听的魔力。
倾听的“倾’’字,我原以为就是表示身体向前斜着,用肢体语言表示关爱与注重。翻查字典,其实不然。或者说仅仅作这样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倾听,就是“用尽力量去听”。这里的“倾”字,类乎倾巢出动,类乎倾箱倒箧,类乎倾国倾城,类乎倾盆大雨……总之殚精竭虑毫无保留。
可能有点夸张和矫枉过正,但倾听的重要性我以为必须提到相当的高度来认识,这是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识之一。人活在世上,说和听是两件要务。说,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识,每一个说的话人都希望别人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听,就是接收他人描述内心想法,以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听和说像是鲲鹏的两只翅膀,必须协调展开,才能直上九万里。
现代生活飞速地发展,人的一辈子,再不是蜷缩在一个小村或小镇,而是纵横驰骋漂洋过海。所接触的人,不再是几十一百,很可能成千上万。要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让别人听懂了你的话,让你听懂了别人的话,并且在两颗头脑之间产生碰撞,这就变成了心灵的艺术。
本文出处:http://www.sanwen8.com/mingjiasanwen/bishumin/22453.html
27 Sunday May 2012
傍晚,在一個規模不大的快餐廳裡,總共有三個食客: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還有我。
或 許是因為食客不多的緣故,餐廳裡的照明燈沒有完全打開, 所以顯得有些昏暗。我坐在一個靠窗的角落裡獨自小酌, 年輕人則手捧一碗炸醬麵,坐在靠近門口的位置,與老人相鄰。
我發現,年輕人的注意力似乎不在麵上, 因為他眼睛的餘光,一刻都未曾離開過老人在桌邊的手機。
事實證明了我的判斷。我看到,當那個老人再次側身點煙的時候, 年輕人的手快速而敏捷地伸向手機,並最終裝進他上衣的口袋裡, 試圖離開。
老人轉過身來,很快發現手機不見了。 他的身體微微顫抖了一下,然後立即平定下來,環顧四周。
這時候年輕人已經在伸手開門,老人也似乎明白了什麼, 他馬上站立起來,走向門口的年輕人。
我很替老人擔心。我認為,以他的年老體衰,很難對付一個身強 體壯的年輕人。 沒想到,老人卻說:「小伙子,請你等一下。」
年輕人一愣:「怎麼了?」
「是 這樣,昨天是我七十歲的生日,我女兒送給我一部手機, 雖然我並不喜歡它,可那畢竟是女兒的一番孝心。 我剛才就把它放在了桌子上,可是現在它卻不見了, 我想它肯定是被我不小心碰到了地面上。 我的眼花得厲害,再說彎腰對我來說也不是件太容易的事,能 不能麻煩你幫我找一下?」
年輕人剛才緊張的表情消失了,他擦了一把額頭上的汗,對老人 說:「哦,您別著急,我來幫您找找看。」
年輕人彎下腰去,沿著老人的桌子轉了一圈, 再轉了一圈,然後把手機遞過來:「老人家,您看,是不是這個?」
老人緊緊握住年輕人的手,激動地說:「謝謝!謝謝你!真是不錯
的小伙子,你可以走了。」
我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待年輕人走遠之後,我過去對老人說: 「您本來已經確定手機就是他偷的,卻為什麼不報警?」
老人的回答使我回味悠長,他說:「雖然報警 同樣能夠找回手機,但是我在找回手機的同時,也將失去一種比手機要寶貴千倍萬倍的東西,那就是 ── 寬容 。」
人到了中年,
越來越覺得微笑是一種悲憫,緘默才是一種修養,而寬容也是一種智慧。
出自於內心的寬容,
可使滿室生春,一片祥和,愉悅的笑聲,可化解滿室如冰的場面。
出自於內心的真誠,
可使人有一份親切感,他會使人放鬆臉上的皺紋,會心的微笑,
就像一首與人心靈相交的妙音,帶來通體的舒暢。
27 Sunday May 2012
有一組學生在課堂上被問到,列出他們心裡認為“現今世界上的七個奇蹟”
大部分學生的答案是:
1.埃及的金字塔
2.印度的泰姬陵
3.美國的大峽谷
4.巴拿馬運河
5.美國的帝國大廈
6.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
7.中國的萬里長城
當老師在收學生的答案時,其中有一個小女生遲遲無法寫完。老師就对她說,如果她有什麼問題而寫不完的話,老師可以給她一點協助。
這個小女孩說:「是的,老師!我有個小小的問題…我腦海裡有好多世界上發生的奇蹟,但是,我沒有辦法決定該選哪七個才好…」
老師說:「沒關係,請你告訴我們,你想到了什麼,我們來幫幫你的忙!」
小女生猶豫了一下,她說:「我覺得,世界上的七個奇蹟是…」
1.我們能看見世界上美好的事物 – To See
2.我們可以聽的到蟲鳴鳥叫和快樂的歌聲 – To Hear
3.我們能觸摸新奇有趣的東西 – To Touch
4.我們能品嚐美味的食物 – To Taste
5.我們可以感覺到親友的關懷 – To Feel
6.我們可以隨心所欲的大笑 – To Laugh
7.我們能愛人與被愛 – To Love
小女生說完後,整的教室突然間安靜了下來…
因為,在我們的生命中,人們常常忽略了
“最簡單而最平凡的”– 而這些才是我們生命中的奇蹟!~
27 Sunday May 2012
有朋友从美国回来。大概有十多年,他没有吃过正宗的家乡菜。于是找饭店为他接风,相谈甚洽,宾主尽兴。
但是到了结账的时候,闹得却有些不愉快。他拿出了钱,非要AA制(自己付自己的 账),当着他妻子和孩子的面,我感觉他是给了我一个狠狠的耳光,当然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但是一向随和的他却执意要如此。
回宾馆的路上,我很是不悦。他问我:“是不是觉得我坚持AA制,是没有给你面子?”因为关系实在太好,没什么可以隐瞒的,我点了点头。他说:“那我讲个故事给你听。”
在美国威斯康辛州一所中学里,有两个孩子出去爬山,一个中国孩子,一个美国孩子。他们选择的山比较危险,因为风化,时常有岩石坍塌。这两个孩子很不幸地在要下山的时候遇到了坍塌。结果,两个孩子分别被困在了巨大的岩石与碎石的两边。那个美国孩子被碎石砸伤了腿,一动就疼彻心肺,他判断,自己是骨折了。
天很快就黑了下来,黑暗像个巨兽一样要吞噬掉整个世界。如果到了夜里,寒冷和饥 饿也许会让他们眩晕,甚至夺去他们的生命。于是,那个美国孩子开始尝试着用手支撑着 自己的身体,慢慢地向岩石堆上爬去,他受伤的腿上的鲜血染红了整个岩石。快要爬上最大的那块岩石的时候,他的伤腿碰到了岩石的棱角,剧痛让他无法双手继续用力抓住岩石,他重新掉落下来,在岩石上滚来滚去,像个皮球一样。伤上加伤的美国孩子几乎绝望了,他躺在岩石堆里,大口大口地喘气。但是十几分钟后,他因为寒冷而开始感觉到麻木的身体提醒他,必须要出去,必须!
这一次,这个美国孩子取得了成功,他爬上了岩石。但是岩石距离地面还有两三米的高度,这个孩子的腿无法让他平稳落地,他干脆闭上眼睛,选择了蜷身滚落下去。没有人能想象,这个孩子是如何坚持爬回小镇的。他向别人冷静地讲述了自己遇到危险的地点、时间,而且说有一个中国孩子很可能还在那里。
经过检查,这个美国孩子左腿胫骨骨折,在滚落岩石的时候,肋骨受到撞击,也折断了两根,身上碰撞出来的伤口和瘀青不计其数。大人们把他送到了医院,然后去救援那个中国孩子。那个中国孩子被找到的时候,寒冷和恐惧已经让他奄奄一息,再晚来一会儿,他很可能就会失去生命。
朋友说到这里,我忽然发现他的孩子已经羞得满面通红。突然,孩子像是下定了什么决心,对我说:“叔叔,那个中国孩子就是我。”“那个美国孩子为什么比他坚强,你知道吗?”朋友忽然问我。我摇摇头。朋友说:“其实说起来,原因简单得让人无法置信,只因为美国人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出去吃饭都是AA制,他们每个人都会告诉孩子一个必须AA制的理由,那就是无论什么事情,人生里没有人替你埋单,就算你的父母、挚爱,也通通不会。所以,这个美国孩子知道,要活下去必须靠自己,无论有多么危险。而中国孩子则受到过太多的帮助,遇到危险,哪怕是不行动就会丧失生命,他们也习惯性地等待着别人的救助。”
“没有人替你埋单”,这么简单的一句话;AA制吃饭的一件小事,就塑造了那个美国孩子独立拼搏的特性。我忽然想回去把这个故事告诉我的孩子听,我要告诉他,虽然有些时候,钱不是问题,帮助他也不是问题,但是,人生中没有人会替他埋单!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告诉更多的孩子这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
26 Saturday May 2012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有社会地位和大量钞票的父亲,懊悔着一直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我看了心里很疼。
我在《最美好的时光》演讲系列,不管讲的是半个小时版或两个小时的版本,都会以这杨牧谷牧师《从书房到厨房》书上的一段话结尾,因为我说了两个小时,其实想讲的就是这样的精神。我在这里放给大家看。听过我这系列演讲的朋友一定会看到。
《为什么我们要为孩子创造回忆呢?因为有一天孩子们都会长大,都会离巢,然后个人冒着自己的风雨,去摸索成长之路。
他们一定会有失意落寞的时候,那时我们不会在他身边,任何的道德教育都不会有太多效用,但儿时的愉快经验会提醒他们,人间有情,不值得为了一时的失败而放弃,
… 那一片美好的经验会让他们,多撑一会,多走一步,谁能说得准,拐个弯会不会柳暗花明呢?》
�
我常说,孩子在我们身边的十八年,是我们帮他们准备好去面对世界的时期,我们如果要把时间都交给补习/才艺班/名次竞赛/分数游戏,而不是跟他们相处时的点点滴滴,不是建筑在建立他们美好生活经验中,或跟家人亲昵的联系中,那么以后当他们在外遇到挫折,沮丧,风风雨雨,他们要靠什么支撑下去呢?
我们曾经给予他们的温暖,会让他们在风雨中也支撑得下去,会让他们有颗柔软的心,会让他们看到别人寒冷,马上给予他人我们曾经给予他们的温暖。
许慧珊 面子书 链接 :https://www.facebook.com/echok
26 Saturday May 2012
Facebook增加自殺警報功能
還記得之前Twitter上有人發出自殺訊息,網友發現後立刻透過社會網絡救人的新聞嗎?現在Facebook與英國著名的社會救助團體,Samaritans合作推出自殺警報功能。使用者能透過線上系統通報有自殺意圖的朋友,持續追蹤動態來防止不幸的發生。
‘收到警報的時候,Facebook中心可以立即評估:報警或是轉介給我們做後續處理’ Samaritans的Nicola Peckett表示。
若是友人在塗鴉牆上發表有關自殺或是情緒低落的訊息,任何人都可以填表記錄這些情況,資料會送到Facebook警報中心評估。被舉報的對象只要在Facebook上有發出任何有關自殺意圖的訊息,便可以透過URL追蹤到訊息發出的地點、使用者的全名與他們所屬的任何網路團體。
在Facebook普及的今天,很多時候我們看到朋友的低落狀態,可能只會留言或是打電話聊聊,忽略了潛在的自殺風險:每則不快樂的訊息背後,或許都有著急需援助的朋友。這個新開發的功能除了幫助高風險自殺者外,同時喚起大家對於朋友的關心。
(消息來源:BBC News、Samaritans ; 圖片來源:Drvamp)
原文链接 :http://techorange.com/2011/03/14/facebook-adds-samaritans-suicide-risk-alert-system/
26 Saturday May 2012
再谈“自杀”问题 /安迪心理咨询中心:郑丽君
最近,有位朋友的同学跳河自杀后,她异常悲伤地告诉我,那朋友曾经遭遇情感挫折,因为她一直没有过那个坎,现在她走了,是那段放不下的感情杀了她。
如果朋友分析符合逻辑,那似乎离开她的男生,成为女性自杀的间接元凶。
而自杀者真正要离开人世的原因,并非朋友说的那么简单。
我们可以宗教冲突导致的战争中看问题实质,打败对手是为了维护民族尊严。那么,是对手首先践踏了我方的尊严,而诱发了正义之战。
如果从个体自尊的渊源探讨,谁可以给生命赋予尊严呢?首先是缔造生命者的父母。一个人,她(他)活着是否有意义,是由父母是否尊重孩子本身的价值开始。如果有些孩子的到来,用来维系父母的某种利益甚至关系,那就是对生命意义最不可饶恕的亵渎。
有位女童,在面临生活老师的批评时萌生了跳楼自杀的念头。父母愤慨得要与学校讨说法。而他们自己本身对待孩子的态度,就是要女孩过早住寄宿学校,争取优异成绩,为他们在族人面前争取荣誉。孩子在重压力之下,常常息灯以后,躲到走廊上看书做题目,后来被生活老师看见批评几句,女童做出异常举动震惊大家。
有些在家中排序第二的丫头,他们的命运更糟糕,本来父母希望她是个男孩,她却以女孩身份光临。然后,这些不受欢迎的二丫头,可能被寄养在外,也可能在幼年时回到父母身边。但是,他们生命的尊严在出生的那一刻就被践踏。无论她们以后可能自然长大,要想得到父母的关爱都会附加上很多条件,比如表现要乖乖的、读书要好好的、对兄弟姐妹要谦让的。否则会招致无端的指责与谩骂。
这些女孩在青春期,特别渴望被尊重,也容易去寻求异性关怀以验证长期被漠视的生命重量。倘若一旦被毫无准备的对方拒绝,在她们的认知系统就会烙下深深的“生不如死无”的印记。这是抑郁症三无的萌芽,也是女孩最容易被情感打垮的致命软肋。很多抑郁者饱含愤怒情绪,头脑中不断涌出“你不是不在乎我吗?我死给你看”类似的声音。如果每一天,这种声压非常强大,可能引导她走向生命的悬崖。
因此,不同自尊水平的个体,在面对情感分裂时的态度也截然不同,高自尊者会认为分离“或许彼此不合适”;而低自尊者可能更多地认为“他也抛弃了我”。对问题的不同认知决定了内心的感受,也给情感分裂以后寻找不同的出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听朋友说,她的离世的那位同学,在同学们中有“很好”的家庭环境,她的学生生涯与职业生涯都非常顺利,特别是职业生涯父母帮助平铺直叙,一开始就在城关工作,让同学人人羡慕。唯独感情不逐人意。
看似好得很的生活,未必就是最好的结局。
如果父母可以帮助你踏上康庄大道,未必就能够让你体验成就感,也使你在接受父母安排的同时,常常感受无能与无奈。在***的被安排中,就会逼迫自己在恋爱与婚姻上争取自主以获得自由与成就。
有位姑娘曾经说“就在婚姻问题上我要听凭内心的声音”。结果父母还是通过其他途径干扰了她的恋人最后离开。从此,她患上了抑郁症。
这有点像“温柔的谋杀”。
朋友说她那同学那么好的生活境遇,都不能够抚平失恋后的伤痛吗?
而抑郁者不仅仅是悲伤,恰恰在酝酿愤怒。
有时候,与争取自由的力量相比,父母的控制力是坚不可摧的。
有些男性自杀者的尊严,也常常被太多的爱所扼杀,这是与轻生女性相反的温柔的遭遇。
有位先生,属个大龄青年,他可以在老子的光环下轻易地上岗,但并非自己所愿,从此他失去了上进的动力。他深感周围人以为他在享受老爹保护伞下的荫凉,也无视自己的才华。郁闷得无心进取。但是,也不愿意与老爹抗争跳槽。就在新一轮的晋升选拔中,他从人群中消失。几天以后,在江河上发现了他的浮死。
在面对外来打击面前,挫折者往往从家庭中获取支持。如果家也让你感到那么胆怯,给予遭遇者的希望直线下滑,甚至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此时,生命的质体就像自由落体一样,从高空跌落失去降落伞的保护,结果跌得粉身碎骨。
因此,呵护生命的尊严,就可以给个体很多次重生机会。
安迪心理咨询中心 郑丽君 2012.4.27
原文链接 :http://www.tzxlzx.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44
26 Saturday May 2012
你不能不知:
自殺的人70﹪有憂鬱症。
自殺有兩個高峰群:15-24歲的青少年及65歲以上的老人。
只要我們能辨認出有自殺意圖的人,那麼自殺是可以預防的。
自殺原因:
造成自殺的原因不只一個,為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而產生的。
慢性因素:因長時間累積,致本身處於不良的身心狀態。
1.個人特質:
*人格及情緒處理之方式較不成熟。
*環境適應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較弱。
*對死亡的概念不正確,缺乏積極的生命價值觀。
2. 環境因素:
家庭、學校、人際關係及社會文化等因素,致使個體陷於不良的 身心狀態,如:家庭失和、離婚、失業等。
3. 疾病因素:
憂鬱症、酒精濫用(依賴)、藥物濫用、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病等 。
急性因素:引爆自殺行為的危險歷程:
1.生活上的重大變化。
2.壓力與情緒調適的問題。
自殺預兆:
大部分成功的自殺都有計劃的,且之前是有徵兆可循的,自殺者當中三分之二曾表達過自殺意念,三分之一曾有明顯的自殺企圖。
1. 語言方面:藉由話語、文章、日記等,表現出想死的念頭或常以死亡為話題。
2. 心情方面: 情緒低落,覺得絕望、孤寂、無助等。
3. 想法方面:認為「我什麼都做不好」、「我沒有用」、「只要我消失,所有問題才會結束」、 「沒有人能幫我」…..等。
4. 行為方面:突然的、明顯的行為改變,如:立遺囑、放棄財產、由開朗變退縮。每六個自殺者會有一個留下遺書。內容包括:要求原諒、譴責別人等。
5. 環境方面:重要人際關係的結束或從社交圈中退縮下來。如:親友死亡、失戀….等 生活上重大變動。如:財務困難、工作不順…等壓力。
6. 外表方面:睡眠與飲食狀況混亂、表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有憂鬱的徵兆。
有自殺念頭時,我該怎麼辦?
意識到自己有想不開的念頭時,要先行釋放壓力。
務必向家人/朋友/老師求助。
說出心中的痛苦與恐懼,就能鬆一口氣,別讓自己孤單的扛下全部的負擔。
對自殺念頭喊停,找專家協談,找出活下去的理由。
只要活著,就有時間對事物重新評估,可以遇到其他的人,學到一些東西,走向夢想的地方。
當家人或朋友有自殺念頭時,我能作些什麼?
1.關懷與傾聽:
周圍有人談及自殺念頭時,請傾聽他的心聲與感受,那是他的求救信號。
不必害怕伸出援手會惹麻煩或無法承擔,當他的聽眾即可。
不給個人意見或批判。
2.安全的環境:
如處在危險階段,將可能的自殺工具拿走,隨時陪在身邊。
3. 求外援:
聯繫當事人的家屬、較親近的相關他人、專業輔導機構或報警。
4.醫療藥物的治療:
若自殺者是有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困擾者,應早就醫治療。
聽聽他們在說什麼,並立即回應,如此,生命才會得救。
青少年篇:
容易出現自殺行為的青少年常見特質:
自覺是最不幸的人
得不到安全感、成就感。
試圖處理痛苦的過程,感到無助、孤立無援。
思考問題常以二分法,缺乏彈性。
認為死是解決一切問題、苦惱的唯一辦法。
對生與死缺乏嚴肅正確的態度,言語中表現出對自殺行為的認同。
常用逃避方式面對難題,而自殺是終極行為。
預防原則:
孩子口頭自殺威脅,不要以為是玩笑。
情緒低潮、行為退縮,是自殺前兆。
當孩子失去所愛,即時關心很重要。
發現有疑似自殺訊息時,寧可信以為真,尋求外援。
常向孩子表達您的關心。
如孩子處在危險階段,將可能的自殺工具拿走,並隨時陪在身邊。
積極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家人與孩子共同參與治療過程。
老人篇
老人自殺的原因:
失落–身體功能走下坡、失去配偶、朋友、親人、工作、社會地位等。
缺乏有意義的人生目標。
憂心不能自拔。
預防原則:
有自殺訊息時:如威脅自殺、情緒長期低落、交代後事,就要預防。
給予關懷、傾聽、支持與希望,求助醫師、專家,給予心理、藥物治療。